本期节目探讨了美洲作物对中国餐桌和人口变化的影响。李昕升老师,一位专注于食物史研究的副教授,以其对中国南瓜史的研究为切入点,解释了美洲作物进入中国的路径,主要包括东南沿海和西南内陆两条路线,玉米的传入路径则相对复杂,可能还包括西北路线。 更重要的是,节目深入分析了美洲作物在中国传播的缓慢性,这与中国超稳定的饮食结构和文化偏好密切相关。例如,番薯最初被视为珍稀物品,而玉米和番薯在很长时间内并未成为主要粮食作物,更多地用于救荒或作为牲畜饲料。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,在欧洲,土豆对人口增长起到了显著作用,这与欧洲的地理环境和土豆作为主粮的早期普及有关。 李老师驳斥了美洲作物导致清代人口爆炸的观点,认为清代人口增长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,包括土地开垦、医疗水平提升、婴儿死亡率下降以及社会环境的稳定等。 最终,节目总结了中国对新作物接受速度缓慢的原因,这与饮食文化、心理因素以及作物本身的特性有关,并以花生和番茄为例,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。
Sign in to continue reading, translating and more.
Continu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