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期节目探讨了雨果的《悲惨世界》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《罪与罚》这两部作品的异同,以及小木墩认为《罪与罚》是对《悲惨世界》的隐晦嘲讽。小木墩首先批评了《悲惨世界》中社会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导致的逻辑谬误,认为雨果过于强调社会制度的不公,却同时又赋予角色以不受压迫影响的纯善内核,这种矛盾使其作品深度不足。 更重要的是,小木墩认为《罪与罚》的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是《悲惨世界》中冉·瓦尔让和马吕斯的结合体,索尼娅则是芳汀和珂赛特的结合体,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对人物的重塑,深刻地反驳了雨果的观点。 例如,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行为远比冉·瓦尔让偷面包更具罪恶性,但他同样不认为自己是罪犯,这种张力远超《悲惨世界》。 此外,小木墩还分析了马吕斯和拉斯柯尔尼科夫对拿破仑的崇拜,认为雨果因受社会主义思想限制而无法深入探讨这种渴望伟大、挑战平等主义的复杂心理,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将其推向了极端,展现了其对社会秩序的颠覆性挑战。 最终,小木墩总结道,《悲惨世界》满足了大众对于感官刺激和简单情感的追求,而《罪与罚》则更注重对人性深处的剖析,两者在深度和复杂性上存在巨大差异。 这体现了雨果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性与社会关系的不同理解,也暗示了不同时代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不同需求。
Sign in to continue reading, translating and more.
Continue